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
中小学现行课程设置及学科教学主要指向学会学习,而学会生活、学会生存、学会做事存在严重缺失。我们抽取小学品德、初中思品、高中思政课程中的“公民意识教育”内容,以“社会参与”的行动方式,在活动中引领、培养和固化中小学生的公民素养,提升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、法律意识及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。
我们以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“公共精神”为基点,用“义工联”活动模式,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责任感;以“民主意识”为指向,用“模拟听证”活动模式,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;以“国际视野”为参照,用“模拟联合国”活动模式,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,切实改变了德育课“知行脱节”的弊端,显著增强了德育的实践性,全新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。
2005年至今,共有学校120多所(覆盖全市小学、初中、高中)、指导教师400多名、学生41600多名参与项目活动。在活动中,学生自己制定和实施社会调查方案,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,研究解决社区中的实际问题,在社会参与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,养成了沟通合作的基本技能,提升了演讲思辨的水平和能力,公民意识与日俱增,不仅使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新的认知境界,而且使“立德树人”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强劲的驱动。
1、成果内容与概念
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,结合德育课程内容、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学生成长实际,我们以“社会参与”为核心理念,在方式上突出参与性,改变了德育课教学“知行脱节”的弊端。我们培育了模拟听证、模拟联合国、学生义工联三个公民意识教育载体,分别指向中小学生民主意识、国际视野和公共精神这三种公民意识的培养,显著增强了德育的实践性,全新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。
2、成果功能与效果
一是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涵。一方面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价值。另一方面引发了学校开发公民意识教育校本课程的热情。同时还创生了丰富多彩的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形式。
二是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。在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,学生主动关注社会,培养问题意识;拓展法律知识,提升学习能力;体验政治参与,增强公民意识;培养合作意识,提高交往能力……
三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。项目指导教师在理论学习、课题研究、撰写案例反思等研究中快速成长。完成了3个省级课题,2个市级课题,在国家级、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共28篇,形成了2本合集。
四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内校外良性互动的格局,学生的很多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。开展实践活动8年来,共有330个公民教育项目及优秀学生在国家级、省市级评比中获奖。2009年10月26日,常州市承办了“公民意识教育国际论坛”活动。近年来,北京、深圳、大连等多个城市的学校来常州学习、交流公民意识教育经验。
3、成果价值与创新
一是整合德育课教学相关内容,构建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体系。该体系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(日常生活—政治参与—国际理解)为逻辑,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为切入,是一个结构相对稳定、内容不断创生的体系。
二是整合德育课与其他德育活动,形成以“社会参与”为特质的公民意识教育实施模式。我们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,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,通过志愿服务、社会调查、问题解决等方式,积极融入社会,在社会参与中学会做合格的公民。该模式在校内整合了德育课教学与班团队活动、学生社团活动等德育方式,改变了德育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,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;在校外通过实践活动,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社会人士,改变了德育课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局面,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,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、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
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、高中《思想政治》课程标准修订小组核心成员朱志平博士的推荐信:
加强公民意识教育,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是国家德育课程的核心要求。常州市“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”项目研究团队,自2003年起在全市中小学组织教师开展区域性的研究与行动,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。该项目2013年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,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该研究项目以德育课程改革为契机,注重推动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凸显公民意识教育,开发符合中小学生成长需求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体系,探索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策略,逐渐形成了常州市“335”公民意识教育模式:①三核驱动。全市形成了以国家课程、区域课程、校本课程为网络的立体公民教育课程体系。②三级管理。形成了“教育行政部门推动——教科院技术服务——学校具体实施”的三级管理网络,共同推动全市公民意识教育向纵深发展。③五个载体。培育了模拟听证会、模拟政协、模拟法庭、模拟联合国、学生义工联等公民意识教育的载体。多年来,数万人次同学积极参与各类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,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。江苏省华罗庚中学、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、常州第三中学的三份中学生提案经全国政协委员分别被提交到2017年、2018年全国政协大会。
该项目的研究和行动,改变了长期以来德育课程教学低效的状况,以学生为主体、以问题为标的、从社会公共问题入手,借助严格科学的活动设计,让学生成为公共问题的发现者、研究者和解决者,提高了德育课程实效性,引领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和策略的转变。更为重要的是,探索形成了学生社会化的新路径,学生在社会实践中,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,培育公民核心素养,树立理论自信、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,这是该项目的最大价值所在。
293
持有者:顾润生
单位: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院
为你推荐